指甲缝里的纤维,需要和现场发现的金属丝、衣服纤维进行比对,看看是不是来自同一来源。”
为了进一步确认死因和死亡时间,张森开始进行尸体解剖。他用手术刀沿腹部正中线切开,依次分离皮肤、皮下组织和肌肉,暴露腹腔内脏器。“腹腔内没有明显出血,肝脏、脾脏大小正常,质地柔软,没有破裂或损伤,”他用镊子夹起一小块肝脏组织,“肝脏表面没有黄疸或斑点,说明死者生前没有严重的肝脏疾病,也排除了中毒导致的肝脏损伤。”
解剖胸腔时,张森的动作更加谨慎。当胸骨被锯开,胸腔内部的情况清晰呈现——左肺明显塌陷,肺组织呈暗红色,用手术刀切开肺组织,有大量泡沫状液体流出,右肺也有一定程度的淤血和水肿。“肺组织的状态符合窒息死亡的特征,”张森对小林说,“正常情况下,肺组织是粉红色的,质地柔软,而窒息死亡的肺会因为缺氧导致淤血、水肿,切开后会有泡沫状液体,这是因为肺泡内充满了渗出液和气体混合物。”
他进一步检查气管和支气管,发现气管内有少量白色黏液,没有异物堵塞,但气管黏膜有轻微充血。“结合颈部的带状压痕,能确定死因是机械性窒息,”张森总结道,“嫌疑人用带状物比如毛巾、布条压迫死者颈部,导致死者呼吸困难,最终缺氧死亡。颈部压痕没有明显出血,是因为压迫力度适中,没有造成皮肤破损,但足以阻断呼吸,这种情况在窒息案件中很常见,嫌疑人可能是为了避免留下明显血迹,刻意控制了力度。”
关于死亡时间,张森在解剖过程中又找到新的验证依据。他切开尸体的胃壁,胃内有少量半消化的食物残渣,主要是米饭、蔬菜和肉类,食物还保持着一定的形态,没有完全排空。“胃内食物的消化程度,能辅助判断死亡时间,”他解释道,“通常情况下,食物进入胃后,经过初步消化需要2-4小时才能进入小肠。现在胃内还有较多食物残渣,说明死者在死亡前2-4小时内吃过饭,结合之前通过尸僵、尸斑、角膜混浊判断的4-6小时,能进一步精准死亡时间——死者是在饭后2-4小时内死亡,整体死亡时间范围可缩小到死后5-6小时,误差能控制在1小时内。”
小林记录完所有解剖数据,疑惑地问:“那死者领口的浅褐色印记是什么呢?之前在尸表检验时看到的,会不会和死因有关?”张森用棉签蘸取少量印记样本,放在显微镜下观察:“印记是某种液体干涸后的痕迹,经初步观察,里面含有少量油脂和蛋白质成分,不像是血液或唾液,更像是食物残渣或饮料痕迹,可能是死者吃饭时不小心沾到的,与死因没有直接关联,但可以通过成分分析,判断死者最后一餐吃的具体食物,说不定能找到他生前的活动轨迹。”
解剖接近尾声,张森将所有发现汇总:“死者为男性,35-40岁,身高175厘米,体重约70公斤,死亡时间为死后5-6小时即发现尸体当天凌晨0点至1点之间,死因为机械性窒息,系被带状物压迫颈部所致;生前有过轻微肢体反抗,左手掌心的擦伤和指甲缝里的树皮碎屑、褐色纤维可佐证;胃内食物残渣显示,死者在死亡前2-4小时内吃过含有米饭、蔬菜、肉类的一餐;全身未发现能直接证明身份的证件或饰品,衣物品牌普通,无特殊标记,需要通过DNA比对或失踪人口信息库确认身份;颈部压痕处的纤维、指甲缝里的纤维和树皮碎屑,需尽快送检,寻找与嫌疑人相关的线索。”
“那现场发现的金属丝,会不会是嫌疑人留下的作案工具?”小林问道。张森点头:“有这种可能,金属丝的材质和用途还需要检测,但结合死者颈部的压痕,作案工具更可能是柔软的带状物,金属丝或许是嫌疑人携带的其他物品,不小心遗落在现场的,也可能与死者的身份有关,比如是死者工作中使用的工具,这些都需要进一步调查确认。”
当尸体被重新密封送往冷藏库时,张森摘下防毒面具,额头已满是汗水。他看着桌上的解剖报告和装着检材的标本瓶,每一项结论都经过多维度验证,确保没有偏差。“把这些检材立即送技术科,优先检测颈部压痕处的纤维、指甲缝里的纤维和树皮碎屑,还有领口印记的成分,”他对小林叮嘱道,“另外,将死亡时间、死因等关键信息同步给李队,让他们调整侦查方向,重点围绕凌晨0点至1点之间,东方公园周边的人员活动展开排查,尤其是携带带状物、穿42码运动鞋的可疑人员。”
小林拿着检材和报告快步走出解剖室,张森则留在原地,对着解剖台旁的现场照片陷入沉思。照片上的梧桐林、躺椅、树干划痕,与解剖发现的颈部压痕、防御性损伤、胃内食物残渣,正一点点串联成线索链——虽然死者身份尚未明确,但死亡时间和死因的精准判定,已为案件侦破提供了清晰方向。他坚信,只要技术科能从检材中找到关联证据,结合侦查人员的排查,终将锁定嫌疑人,让这起发生在晨练公园的命案真相大白。
此时,刑侦支队的会议室里,李明已收到张森的初步解剖结论。他看着报告上“鸡血性窒息”“死后5-6小时”“带状物作案”等关键信息,手指在桌面上轻轻敲击,随即拨通了小王的电话:“立即调整监控排查范围,重点找凌晨0点至1点,东方公园东门附近出现的可疑人员,尤其是穿黑色连帽衫、携带带状物的人;另外,排查周边的餐馆、小吃店,看看有没有在凌晨前接待过与死者特征相符的顾客,通过最后一餐的线索锁定死者身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