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六十九章 辞旧迎新(2 / 2)

“奥黛丽·霍尔小姐。”

砰!砰!砰!

落地窗外,烟花升空,炸出一片又一片梦幻的光亮。

1349年最后一天的晚上,奥黛丽在社交意义上正式成年了。

……

1350年1月3日下午。

东区郊外,一座新开辟的墓园内。

克莱恩利用占卜,找到了老科勒和丽芙母女的坟墓。

这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坟墓,而是存放骨灰盒的柜子,一个接一个,一排连一排,一重叠一重。

克莱恩立在那里,看见老科勒的柜子上不仅没有遗照和墓志铭,而且连姓名都缺失。

类似的情况并不少见,这里有太多太多找不到亲属和朋友的无主骨灰,他们身前叫什么名字,长什么样子,有过什么样的经历,无人知晓,也没人感兴趣,只有柜子上的编号能区分他们。

克莱恩闭了闭眼睛,抽出一张便签纸,将它抖成铁片,于柜门上刻下了一个单词:

“科勒。”

接着,他又补了行墓志铭:

“他是个不错的工人,他曾经有过一个妻子和一对儿女,他努力地活着。”

收回手腕,甩了一下,黑发棕瞳面容消瘦的克莱恩让纸张在手里燃烧了起来,仿佛在祭奠这里所有的魂灵。

对于失去母亲和姐姐的黛西,他没有直接出面帮助,而是匿名写信给迈克·约瑟夫记者,详细描述了那位少女的困境,免得因自身的事情牵连对方。

迈克记者见过黛西,知道她的事情,并热心地推动了相应慈善基金的建立,所以,克莱恩相信他会帮黛西争取到更多的救助,让她能完成基本的学业,找到足以养活自身的稳定工作。

退后两步,克莱恩环视一圈,将此地只剩下姓名和照片,甚至连这些都没有的遇难者们收入了眼底。

他扬起脑袋,缓慢吐了口白气,转过身体,离开了这座墓园。

开往贝克兰德的蒸汽列车上,梅丽莎专心地看着课本,班森则很快和周围的乘客聊起了天。

“太贵了,太昂贵了,整整10苏勒,半镑!”一个不到三十的壮年男子发自内心地叹息道,“如果不是最近都买不到三等座和船票,我根本不会花这个钱,这等于我大半周的薪水了!”

“确实,新年后有太多的人前往贝克兰德。”班森附和道。

那壮年男子收起心疼的表情,满怀期待地说道:

“因为他们承诺一周21苏勒,承诺每天工作最多最多不超过12个小时,我们签了合同的!

“等我租好房子,拿到第一笔薪水,就让我老婆也到贝克兰德,她应该也能找到不错的工作,一周有12或者13苏勒那种,贝克兰德据说非常缺人!到时候,啊,我们加起来每周有1镑半以上的薪水,可以经常吃肉了!”

“你的愿望肯定能达成,国王已经签署命令,允许规定最低报酬和工作时长的法案施行。”班森真心诚意地祝福了一句,旋即笑了笑,“那里可是‘希望之地’。”

呜!

蒸汽列车带着无数饱含希望的人抵达了贝克兰德,此时天色还亮,半空的雾气也稀薄了不少,站台之上悬挂的煤气灯不再早早点亮。

班森很有经验地护着妹妹和钱夹,提着皮箱,顺着人潮,走出了车站。

忽然,他们同时感觉有一道视线扫过。

循迹望去,班森和梅丽莎看见了一位黑发整齐,眼眸深棕的年轻绅士。

那戴着金边眼镜的绅士按了按礼帽,目光越过他们,投向了远方。

班森和梅丽莎也收回视线,望向街心花园内喷着烟雾的柱子,期待着见识贝克兰德的地下交通。

克莱恩提着皮箱,面无表情身体挺直地从他们旁边经过,迎着涌入“希望之地”的大量人群,迎着忐忑中蕴藏美好期望的人们,进入了出发车站。

这是最坏的时代,这是最好的时代。

(第二部完)

第二部总结

第二部写了大概85万字,算是架构里的超长篇了,我印象里好像只有一世的第三卷和第四卷比它多,每天思考,每天写作,虽然很开心,但真的很累,尤其后面这个月还附加了健身,差点连看小说的时间都没了。

这一部的名称是“无面人”,预想的是有三层含义,注意,注意,以下是阅读理解标准答案。

一是指晋升为“无面人”,这个最简单,最容易就想到。

二是代表小克在贝克兰德的生存状态,用假的面容,假的姓名,假的身份,和人认识,处理事情,卷入风波,但回到家里,却依然是孤独的,冷清的。

三是指那些在大时代里或被碾成粉末,或匆忙涌来的人们,在历史书里,他们没有姓名,没有样子,没有过去,没有生活,只存在于简简单单的数字或描述中,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不就是“无面人”吗?最简单的龙套,最不引人瞩目的炮灰,谁会关心他们的脸孔是什么样子?

就像那句“岁大饥,人相食”,简简单单的六个字蕴藏了多少悲伤,痛苦,残忍,血腥和绝望,又浓缩了多少没有脸孔没有姓名的活生生的人?数以万计,数以十万计,数以百万计!

所以,我尝试着给时代浪花里的老科勒,丽芙,弗莱娅一些描述,尝试着还原这些“无面人”的希冀、艰难和悲剧,让他们看起来像是人而不是数字,虽然这第二部零散的一大原因,但却是暗藏的主线。

随着他们的逝去,更多的和他们一样的人涌入,“无面人”始终存在,他们是时代的垫脚石,也是时代的开辟者,更是整个故事真实沉厚不可缺少的角色。

考虑到这样,我摒弃了更悲伤更有震撼感的收尾,毕竟这一部叫无面人,最坏的时代最好的时代颠倒后的前后呼应,就能很好很有力地表达我想要的东西,时代推进,无情无奈,但脚下却躺着簇拥着数不清的无面人。

第三部的名称就不会有这么多的象征意义,因为主线很清晰很直接,额,第三部的名称是,“旅行家”。

望文生义,大家应该能想象出一些东西,但我们还是重点将放回第二部,贝城其实还有很多线没有收,比如水银之蛇相关,比如地下恶灵相关,比如王室真正的图谋,比如0-17,比如吸血鬼相关,比如心理炼金会相关,这既是因为需要给贝城的奥黛丽、佛尔思、休、埃姆林他们展现自己的机会,也是因为贝城是整部小说最重要的舞台,小克肯定会回来,肯定会待很久。

第二部说零散,其实最终很多事情串起来后也还好,对我来说,零散但写得有吸引力,也算不错,真正存在的问题其实是另外一点,那就是故事节奏一直比较绷比较紧,没松下来,换句话说就是,不断地遭遇事件,不断地解决问题,中间缺乏足够长足够轻松的过度,读起来会有些疲惫和烦躁,虽然这有引出非凡特性聚合效应的原因,但也确实是从设定上就存在一些问题。

这个问题是塔罗会每周举行一次,于是时间线就被切割为一周接一周的状态,很容易有重复呆板感,也必须保持每一周都有一定的事情,所以超凡事件的节奏上就会有些紧,我目前考虑的解决办法就是一些不太重要的塔罗聚会就直接跳过,在时间的控制上更自由一点。

当然,塔罗会本身也是主体,肯定不会少,像埃姆林后加入的第一次,我没有忘记,还有很多朋友提到的各种各样事情,比如教会的反应,比如另一枚铜哨,我都记得,但故意压着没去写,准备留到第三部开头。

这是不想让细枝末节的事情将最后收尾两张的整体画面感和情绪的推进给冲淡,或者破坏掉,所以只能进行一定的技术处理。

第二部写完,很高兴的是竖立起了一个个角色,让大家还算喜欢,用0-17来暴力收尾并不是没办法,一方面是侧写出教会还是很牛逼的,能作为统治阶级那么久,不是没有原因,另一方面是这本身不是收尾,只是一个接续,一个承上启下,指向着后续的一些东西,具体就不提了,免得剧透。

最后说一下文笔,一本本小说写下来,我越来越追求的是简单和刺穿,就是说,能用最朴实最简单的词汇精准描述的,就尽量不长篇大论,不用华丽的东西来填充,靠最冷静最客观的白描一步步堆积情绪,在最合适的时候,用最精准最简洁的语言一下刺穿屏障,刺到心里最柔软的地方。

现在看来,虽然还有不少问题,但勉强算是上路了。

当然,网文写作特点注定,我只能在最重要最需要的章节这么弄,不可能每一章都这么写,很多东西只能以后老了空闲了来修,平常状态下,我的词汇量其实不少,但都很生疏,毕竟都是后面一步步积累的,且没怎么用,也就是说,码字的时候会习惯性用大脑常用列表里的那些,所以很多时候难免出现用词重复的问题。

还有,类似一些形容词乱用的问题,是希望把脑海里的画面最清晰最直观最体现重点地呈现出来,所以在文字上试图做一些创造,但还有待摸索,有待改进。

以上就是第二部的技术总结。

写文是一件很辛苦很折磨人的事情,但写出来,受到表扬,受到称赞,又特别的愉快,特别的满足,最近大家夸得我简直心花怒放。

诸君,我喜欢写小说!

我喜欢给你们讲故事!

我喜欢塑造一个个丰满的人物!

我喜欢给你们呈现一个有趣新颖的世界!

写小说真是一个让人高兴的事情!

第三部 旅行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