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3章 李隆基策动政变,李世民惊呼妙极(2 / 2)

李泰和朱高炽,正好也都受到自家老爹的疼爱!

李承乾和李泰是长孙皇后所生,都是嫡子。

朱高炽和朱高煦同样也是太子正妃徐氏所生,也都是嫡子。

换言之,李承乾和李泰的故事,完全有可能发生在朱高炽和朱高煦的身上!

朱棣额头上的汗水越来越多了。

“父皇,儿臣……真没想过那么多。”

朱元璋了然的点头。

“这是自然,毕竟朕还没死呢,也轮不到你来考虑继承人的问题。”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说到这里,朱元璋加重了语气。

“但你确实应该好好考虑一下了。”

朱棣低下了脑袋。

“儿臣明白了。”

当天晚些时间,东宫之中。

朱高煦兴冲冲地来到朱棣的书房,对着朱棣笑道:

“爹,孩儿今天又去练兵了!”

“您不知道,那些新的火枪兵训练起来其实也是……”

朱高炽突然意识到了不对劲,有些疑惑。

“爹?”

朱棣安静地注视着朱高煦。

徐氏给朱棣生了三个儿子,但朱棣最疼爱的不是嫡长子朱高炽,也不是三儿子朱高燧,而是这个二儿子朱高煦。

朱棣能从朱高煦的身上看到自己年轻时的模样。

朱高煦明显有些不安,道:

“爹,孩儿是做错了什么事情吗?”

朱棣突然笑了起来,道:

“孩子,你很喜欢当一名大将军,对吗?”

朱高煦闻言,立刻激动起来。

“爹,孩儿做梦都想当一名大将军。”

朱棣微微一笑,伸出手。

朱高煦愣了一下,正色道:

“爹,我都二十岁了!”

朱棣依旧微笑,手没有收回来的意思。

朱高煦一脸无语,默默地将头伸了过去。

朱棣摸了摸朱高煦的脑袋,微笑道:

“那你以后就当一名大明真正的大将军吧,孩子。”

看着朱高煦高高兴兴地离去,朱棣将身体微微后仰,靠在椅背上,一声轻叹。

你也只能当大将军了,孩子。

或许,将来运气好,还能在海外弄块领地,当个藩王?

但大明的皇位,从此就和你无缘啦,孩子。

大汉世界之中,刘邦表情微妙。

“李旦是谁来着,这大唐的关系乱七八糟的,朕都有点迷糊了。”

陈平答道:

“陛下,李旦是李治和武则天生的最小儿子,之前死掉的那个李显是他的三哥。”

萧何补充了一句。

“李治死后,先是哥哥李显继承皇位,不久之后武则天废掉李显,让弟弟李旦当了皇帝。”

“故而神龙政变的时候,大臣们先拥立李显,因为李显是李治遗诏里的继承人。”

曹参接着道:

“但李旦毕竟当年也当过一段时间的皇帝,所以在李显死后,李旦第二次复位也能算名正言顺,无可指摘。”

刘邦揉了揉太阳穴。

“所以就是武则天的三儿子和四儿子轮流当皇帝嘛,那大儿子和二儿子呢?”

陈平闻言不由一滞,这视频之中也没说啊。

想了想,陈平道:

“应该是死了,按照武则天的手段来说,或许这两个儿子就死在她这个亲生母亲手里也不一定。”

坐在刘邦身后的皇后吕雉听到这里忍不住了,道:

“陈大人怎么能说这种话?母亲怎么会杀儿子呢!”

还没等陈平说啥,刘邦就嘿嘿一笑。

“这武则天为了陷害王皇后,可是把刚刚十月怀胎生下来的女儿都捂死了。”

“别的母亲不会害儿子,但武则天这个母亲,确实不好说。”

吕雉听完之后明显很生气,直接站起来离开了大殿。

刘邦也不着恼,用玩味的表情看着吕雉离开,然后又转过头瞧了刘盈一眼。

刘盈依旧板正地坐在那里,也不知道这位大汉太子心里在想什么。

刘邦目光移回金幕,良久之后一声长叹。

“朕现在算是明白了,为何之前那些国君都喜欢自称‘寡人’。”

“当坐到了这个位置之后,确实就是不折不扣的孤家寡人啊。”

金幕之中,视频继续播放着。

【李治和武则天一共生了四个儿子,其中大儿子李弘最为贤明,据说有明君之相,也是很长一段时期的太子。】

【但李弘成年之后,因看不惯武则天的做法,多次和武则天发生冲突,最终在二十出头的年纪暴病而亡。后世许多人认为,李弘是被武则天用阴私手段害死的。】

【李弘死后,二儿子李贤被立为新太子。李贤人如其名,同样非常贤能。武则天察觉到这一点之后,利用权力多方打压李贤,最终逼迫李治废掉了李贤的太子之位,逼得李贤不得不自杀。】

【李弘和李贤死后,剩下的李显和李旦这两个亲儿子,被武则天刻意地培养成了废物,成为了武周代唐的垫脚石。】

【故而,李旦虽然第二次继承了皇位并拥有了真正的皇权,却因为缺乏能力,没有办法做好一个合格的皇帝。】

画面之中,李旦正在和群臣议事。

“请陛下圣裁!”

李旦闻言,脸上露出迟疑表情。

过了片刻,李旦看向一旁的太子李隆基。

“隆基啊,这件事情你觉得如何?”

李隆基忙道:

“父皇,儿臣觉得姚崇说得没错,确实应该这么办。”

李旦哦了一声,点头道:

“那就……等等,先不着急。”

“朕等会找太平入宫,再问问她的意见好了。”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群臣闻言,不由哑然。

李隆基忍不住道:

“父皇,此乃国事,姑姑她一名女子,何必事事参与呢?”

李隆基话音刚落,旁边的宰相们就七嘴八舌地开口了。

“太子殿下此言不妥。”

“镇国公主乃是有大功于陛下的,陛下垂询公主,也是理所当然。”

李隆基听着,脸色明显发青。

李旦顺势道:

“那就这么办吧!”

【李隆基虽然当上了太子,但他却要面临一个强大的对手,那就是曾经的盟友,亲姑姑太平公主。】

【在政变一事中,李隆基事实上只是冲锋陷阵的猛将,太平公主才是真正提供了强大力量的幕后主宰。】

【故而在李旦成功登基后论功行赏,七名大唐宰相之中竟然有五名是由太平公主所举荐的。】

【加之皇帝李旦能力不足生性懦弱,凡遇到国事都会习惯性地先找太平公主商议之后再做决定,导致太平公主在朝廷之中权势极大,明显压过了李隆基这个正牌太子。】

【双方之间的矛盾随着时间越发激化,仅仅一年的时间就爆发了。】

画面中,太平公主带着一群侍从出现,将正准备上朝的大唐宰相们拦住。

姚崇见状,皱眉道:

“公主这是何意?”

太平公主盯着姚崇,淡淡道:

“本宫觉得,太子德不配位,大唐是时候换一位新太子了,还是让李成器皇子当太子更好一些。诸位宰相觉得呢?”

几名忠于太平公主的宰相自然是连声赞同。

便在此时,突然传来一声厉喝。

“公主殿下,简直是无理取闹!”

镜头立刻转到了开口之人身上。

【大唐宰相,宋璟。】

宋璟站了出来,冷声道:

“公主殿下,您虽是陛下亲妹,但毕竟没有坐在龙椅之上!”

“殿下如何能凭自身好恶,替陛下擅行废立之事,真以为您是大唐女皇不成!”

“若此事被陛下所知是什么后果?请公主殿下自行思量!”

宋璟一番义正言辞的呵斥,让太平公主不由心虚,过了片刻后讪讪一笑。

“是本宫冒失了。来人,起驾回宫!”

【在宋璟的言辞阻止下,太平公主这一次对李隆基的发难宣告失败。】

【此事过后,李隆基和太平公主的矛盾正式公开,支持双方的大臣在朝堂之中也是势如水火,大唐朝政变得无比混乱。】

看到这里,汉武帝忍不住冷笑一声。

“这些个女流之辈,总是想要搞乱朝政!”

“哼,什么狗屁巾帼不输须眉,也就没脑子的女人才信!”

面对汉武帝的锐评,刘据忙道:

“父皇所言极是!”

金日磾依旧安静地侍立一旁,脑海中又浮现出一段历史。

汉武帝当年之所以登基,是因为迎娶了自家姑姑,大汉馆陶长公主的女儿陈阿娇。

但在登基之后,这位大汉馆陶长公主行事跋扈,喜欢干涉朝政安插亲信。

皇后陈阿娇同样继承了母亲的性格,行事作风都极为霸道,让后宫之中颇多怨言。

于是汉武帝就扶立了另外一名女子卫子夫为皇后,废掉了陈阿娇的皇后之位。

馆陶长公主也由此失势,被排除出了大汉的权力核心。

但即便是在馆陶长公主失势之后,汉武帝表面上对其还是毕恭毕敬。

今天听着汉武帝这一番话,金日磾觉得,应该就是冲着馆陶长公主和陈阿娇去的。

汉武帝看了一眼刘据,叮嘱道:

“尔要记住,将来绝对不能让女子获得权力,不然就是如同这武则天、韦氏以及太平公主一般,乌烟瘴气、乱七八糟!”

刘据唯唯诺诺。

唐初世界之中,皇帝李渊看到这里,表情也是有些微妙,瞅了一眼李世民。

“世民啊,你这个孙子李旦,当皇帝似乎不太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