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2章 王莽第一次货币改革,引发秦始皇疯狂吐槽(2 / 2)

王舜忙开口道:

“古代圣王如秦始皇、汉武帝,在位时期都曾经对钱币进行过大的改革。”

“陛下此次改革,乃是顺应圣王之道,必然能马到功成,千古流芳!”

王莽抚须而笑。

“不错,朕改革的最终目的,就是要让这个世界回到孔夫子口中上古圣人们的时代,让所有民众都能安居乐业,让华夏在朕的手中走向巅峰。”

“那么,就从钱币开始吧!”

【王莽对西汉末期剧烈的社会矛盾改革,迈出了第一步。】

蔡阳县之中,刘秀明显长大了一些,不再是孩童,成为一名少年。

他走进了家中后院,看到自己的叔父刘良和两名兄长,正在挥汗如雨,叮叮当当地在铁炉面前忙碌着。

“叔父,兄长,你们这是在做什么?”

刘良擦了擦汗,示意刘演和刘仲继续,自己坐到一旁,对着刘秀笑道:

“叔父这是在铸钱,好赚点家用。”

刘秀凝神看去,果然发现在两个兄长手下,一个个钱币正逐渐成型。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刘秀咦了一声,道:

“这也不是五铢钱啊。”

五铢钱是从汉武帝时代开始铸造的钱币,因一枚钱币重五铢而得名,和秦朝的半两钱一样都属于计重钱。

五铢钱有郡国五铢、赤仄五铢、上林三官五铢等不同规格样式,但所有规格的五铢钱重量都是相等的,故而诞生之后就受到天下百姓的欢迎,盛行至今。

刘良拿着钳子,小心翼翼地夹起一枚刚刚铸造完成的钱币,对着刘秀笑道:

“秀儿你看,这个叫做契刀,一个值五百钱。这个小一些的叫做大钱,一个值五十钱。”

“还有你两位兄长现在弄的这个最大的叫做错刀,一个就值五千钱,咱们家也就只能铸造两三个错刀,不能再多了。”

刘秀摸了摸后脑勺,颇为疑惑。

“不是有金子和银子吗,为何还要弄出这什么错刀、契刀、大钱?”

五铢钱毕竟货值太低,大额的交易还是需要金子和银子,这也是千百年来的规矩。

不过华夏的金银产量并不算高,加上许多人还喜欢用金银陪葬,进一步削减了金银的流通量。

民间还是以铜币交易为主,只有大贵族、大富商之间才会用金银交易。

刘良笑道:

“当今那位摄皇帝,一直以来都说要改革大汉弊政,这应该是他改革的一环罢。”

“那不重要,重要的是咱们可以从中赚钱!”

刘秀眨了眨眼睛,道:

“赚钱?”

刘良笑呵呵地开口:

“没错!错刀、契刀和大钱,虽然也是计重钱,但只要加入足够的铁,少一些铜,重量也是够的。”

“只要我们把这些铸造好的钱拿出去换来等值的五铢钱,那么单单是获得的铜,就足够我们大赚一笔了。”

刘秀挠了挠后脑勺,明白了自家叔父的意思。

在这个时代,铜比铁要值钱。

故而,用铁换铜,自然就能赚。

刘秀迟疑了一下,对着刘良开口道:

“叔父,咱们这么做,是不是不太好?”

刘良摇了摇头,表情变得严肃起来。

“秀儿,你可能不知道,如果咱们不这么做的话,那咱们家里的钱就要被别人用这种方式夺走了!”

“啊?”刘秀大吃一惊。

一旁的刘演终于忙完,小心翼翼地将刚刚成型,值五千个钱的“错刀”放在一旁,抬头道:

“摄皇帝王莽已经下令,天下民间交易必须要用新钱。”

“别人家的新钱,全部都是这种以次充好的。”

“咱们家的新钱如果不用次品,和别人家交易,就会越来越亏。”

“明白了吗,阿秀?”

刘秀傻眼了。

“还能这样?不对,官府不是有公铸钱吗?”

像如今大汉内部流通的五铢钱,就是以公家(朝廷)铸造的钱币为主。

老百姓还是很认可公家的。

刘良嘿嘿一笑,摇头道:

“官府?秀儿你可能不知道,官府第一批流出来的就是次钱!”

“那些负责铸造新钱币的官吏、工匠,哪个不雁过拔毛一番?”

说着,刘良拿起一枚刚刚铸造好的新钱,道:

“你看这钱,咱们在里面加了足足三成五的铁,你是不是觉得很多了?”

“但官府第一批流通到市场上的新钱,里面的铁就是三成五!”

“咱们这些次钱,也就是和官府的钱刚好相当,已经是非常良心了。”

刘秀听着这番话,直接头皮发麻。

过了好一会,他才道:

“朝廷怎么会任由下面的官员这么胡作非为?”

一旁的大哥刘演冷笑一声,朝着地上吐了一口唾沫。

“咱们这个摄皇帝,号称什么天下圣人。他是不是圣人不知道,但新提拔上来的这些官吏,那是一个比一个贪婪。”

“嘴里说着什么礼仪教化,但盘剥百姓,霸占土地,就属他们下手最狠!”

“现在好不容易有了一个借铸钱搜刮老百姓财富的机会,他们能放过?”

刘良瞪了刘演一眼。

“演儿,慎言!若是被人告发到县尊那去,咱们全家都得被流放西海郡!”

刘演耸了耸肩膀,不再开口说话。

刘良叹了一口气,拍了拍刘秀的肩膀,语重心长地开口。

“秀儿,如今满天下都在私自悄悄铸造新钱,你觉得全天下人都想着害人吗?”

“不是的,我们不想害人。但我们也不想自己辛辛苦苦赚来的财富,就因为这些新钱的缘故一下子被人全部拿走,明白吗?”

刘秀表情凝重地点头,突然开口道:

“叔父,你说那位圣人摄皇帝,他能想到他的改革会变成这样子吗?”

刘良默然半晌,摇了摇头。

“大人物的心思谁知道呢?”

“我这一代,都已经是高祖皇帝的八世孙了,早就和荣华富贵、朝廷权贵没什么关系啦。”

“能过好自己的日子,就上上大吉了。”

【王莽第一次的新钱改革,引起了地方上极其剧烈的经济波动。】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由于官员们在铸造钱币的过程里中饱私囊贪腐严重,许多人在使用新钱交易的过程中损失了巨大财富沦为赤贫,就连一部分地方上反应迟缓的大家族也蒙受了不小损失。】

【等回过神来之后,全天下的人不约而同地开始抵制新钱,转回之前的五铢钱、银子、金子交易模式。】

【王莽的第一次钱币改革尝试,除了制造出一大批沦为赤贫的商人和百姓,使得大汉各地产生巨大怨言之外,并没有其他正面效果。】

看到这里,大秦世界之中,秦始皇忍不住发出一声冷笑。

“这个王莽,简直是一个不折不扣的蠢材。”

“来人啊,把这个贪腐之徒给朕押下去,斩了!”

说话的时候,两人正坐在大秦邯郸城的府衙之中。

秦始皇几乎每次东巡都会经过邯郸,一方面是因为这里是他的出生地,另外一方面则是因为赵国是战国末期秦国最强悍的对手。

大秦建立之后,赵国和楚国境内爆发的叛乱是最多的。

扶苏在一旁看着那名高声喊冤的官员被拖走,心中倒是没什么想法。

大秦以法立国,但执行法律的毕竟是人。

只要是人,就会有欲望。

大秦这么大,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一些贪腐的官员。

无论执政的是儒家还是法家或者是其他学派,都必然如此。

但这一次的出巡,大秦贪腐的官员明显也有不同。

之前的贪污,大多是官员们从上缴国库的钱粮物资之中想办法进行贪墨,或者压榨百姓,多集中在农业方面。

这一次的出巡,基本上都是官员们对商人进行敲诈勒索,或者官商勾结在大秦的各项经济活动中谋取利润。

商业,成为了这一次出巡中发现问题的重灾区。

这或许就是大秦发展商业所带来的必然后果。

扶苏回过神来,对着秦始皇开口道:

“父皇您也是铸造过钱币的,为何您会成功,王莽会失败呢?”

秦始皇哈哈一笑,淡然道:

“朕统一六国之前,各国都有货币,兑换流通都很不方便。”

“统一六国之后,朕废除了所有六国货币,只用黄金和铜币作为上币和下币。”

“黄金以镒作为单位,铜币以半两钱作为单位。”

“最重要的是什么?就是简单!”

“黔首百姓,缺乏文化。钱币又是每个人日常必不可少之物,想要让黔首百姓信任朝廷的钱币,就一定要做到简单,要让每个人都能直观的明白货物和钱币之间的兑换关系。”

扶苏想了想,道:

“半两钱会不会造成黔首百姓在大额交易的时候比较混乱?”

秦始皇晒然一笑,摆手道:

“黔首百姓哪里来的大额铜钱?他们日常更多的还是用布匹、用粮食来进行交易。”

“真正能用大额交易的要么是富商要么是贵族,都有足够的能力来完成钱币的核算。”

“所以你明白了吗?越是贴近黔首百姓的东西,就越要简单直观,要让从三岁孩童到古稀老人都能一目了然。”

“像这王莽,用了金、银、铜三种货币,最贴近百姓的铜钱还有四种面值,这就过于复杂了。”

说到这里,秦始皇似乎有些出神,思考了一会之后才开口道:

“当然,这种面值的增加其实也就繁琐了一些,大秦真要实现王莽这项货币改制,也并非难事。”

“王莽还有另外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他政策的实行,明显没有得到贯彻!”

“若是大秦实行新货币制度,那一定得确保执行的官员是有能力的,还要派出精兵强将进行监督确保钱币是足额的,才能让黔首百姓信赖新的钱币,进行流通使用。”

“像王莽这种,执行官员贪墨成风,逼得老百姓不得不私自铸造钱币,甚至最后只能选择不用新钱。”

“这就是王莽御下能力不足的体现,也是他这一次货币改革失败的最终根源。”

扶苏听着秦始皇的话,心中大为敬服,只感觉对货币政策又多了几分了解。

他想了想,又继续问道:

“所以父皇的意思是,王莽最应该改革的,其实是大汉朝廷上的官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