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9章 项羽的茫然,汉武帝指点刘据,李世民反问李治(2 / 2)

原来这才是今天父皇找我来御书房单独谈话的原因?

刘据深吸一口气,平静道:

“回父皇的话,儿臣会让他们给大汉打下更多的疆土。”

汉武帝面无表情地继续开口。

“你怎么确定将来卫青和霍去病不会成为其他大汉盘点视频之中那些外戚权臣?”

刘据不紧不慢地开口道:

“儿臣并不知道他们会不会成为那些外戚权臣,但儿臣相信,有军机处在,有大汉这些年的科举制度在,还有天下千千万万忠于大汉的臣民在,任何人都没有在大汉成为权臣的土壤。”

汉武帝脸上闪过一丝满意的表情,语气也柔和了不少。

“你说的军机处和科举制度确实都是钳制权臣外戚的好办法,但是最后那个什么千千万万忠于大汉的臣民,就算了吧。”

“啊?”刘据大为疑惑,“父皇,金幕之中可是转述过李世民的话,君如舟民如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汉武帝笑了起来。

“那朕换一种说法,天下臣民的心确实是在大汉没错,但心在大汉,就一定要承认你刘据是大汉皇帝吗?”

“他们去支持别的皇子来成为大汉皇帝,难道就不是心向大汉了?”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刘据额头沁出汗水,一时间无言以对。

汉武帝的语气变得越发柔和了。

“孩子,你要记住。”

“当皇帝,就是要和这个天下最聪明的那些人去斗。”

“如果你能像朕一样赢了,你就能如役使牛马一样役使他们。”

“如果你输了,那你只能成为一个傀儡。”

“皇帝,可以无德,但绝对不能无才。”

“好了,你下去吧。”

刘据毕恭毕敬地领命,随后离开了汉武帝的御书房。

金日磾就站在御书房的门口,看到刘据出来之后,立刻毕恭毕敬地行礼。

刘据也不摆什么太子的架子,对着金日磾非常友善地一笑。

在金日磾去负责北方匈奴事宜后,汉武帝在短短一年时间里更换了七八位侍中。

最后,还是选择将金日磾召回来。

这件事情足以证明金日磾在汉武帝心中的地位,刘据也并不想要得罪他。

金日磾直起身来,用闲聊的语气对着刘据说了一句话。

“殿下,这天气阴晴不定的。”

刘据信口回应了一声,迈步朝着面前走去。

在他面前的宫殿地板上,湿漉漉的,刚刚下过一场雨。

但眼下太阳已经出来了,阳光的照耀下,雨水正在迅速征发,湿润的痕迹也在不断减少。

走了几步,刘据脚步突然一顿。

金日磾素来是惜字如金的性格,没有汉武帝在场的情况下更是恨不得一个字都不对刘据说。

为何今天却说了这么一句莫名其妙的话?

刘据的表情开始变得严肃起来,快步朝着东宫走去。

走了几步,刘据突然又改变了方向,对着身后跟随的宫人道:

“我们去长乐宫椒房殿。”

那里是刘据的母亲,大汉皇后卫子夫的居所。

御书房之中,目送了刘据离去的汉武帝沉默片刻,拿起了一份奏折。

在奏折的封皮上,清楚地写着一个名字。

江充。

金幕中,视频继续播放着。

朱翊钧看着面前的赵志皋等人,平静道:

“你们应该都看过上面的弹劾了,你们觉得呢?”

其他几名司礼监大太监,内阁大学士对视一眼,都不敢开口说话。

这份弹劾实在是事关重大,一个不好,就可能会闹出大案!

赵志皋一脸病容,看起来一副时日无多的模样。

他颤颤巍巍地开口。

“陛下圣明,想必对战场上真正的实情已经完全掌握。”

朱翊钧哼了一声,没有开口说话。

若非看在赵志皋这些年对朱翊钧忠心耿耿的份上,单单就朝鲜战争之中爆发出来的这么多问题,朱翊钧早就把他这个内阁首辅给拿下了!

赵志皋继续开口说道:

“老臣并不是想要推卸责任,但是老臣想说,若是当真按照丁应泰和徐观澜的意见处置了东征军的两名最高统帅和三名提督,那接下来朝廷究竟要把这一次东征定为胜利还是失败呢?”

这个问题,立刻让所有人陷入沉默。

朝鲜战争,以结果而论,明军驱逐了倭寇,理当是获胜。

既然是获胜,又怎么可能需要惩处主帅和提督们呢?

明明应该重重奖赏才对啊。

这就形成了一个无法绕开的谬论。

朱翊钧有些不太高兴地开口道:

“难道就不能一边宣布朝鲜战场胜利,一边惩治邢阶等人吗?”

赵志皋叹了一口气,开口道:

“陛下,在天下万民心中,打仗能获胜一定是因为有一个好的统帅,就好像一个王朝迎来盛世一定是皇帝的功劳。”

“这是分不开的啊。”

朱翊钧闻言,心中突然一动。

一个王朝的盛世一定是皇帝的功劳……

这句话,说的实在是太对了!

朱翊钧可不希望将来别人提起万历朝的时候,说“万历盛世全是因为有一个张居正”!

想到这里,朱翊钧下定了决心。

【最终,丁应泰、徐观澜两人被朱翊钧下旨降罪,而徐阶、万世德、刘綎等人都获得了足够的封赏。】

【大明朝廷也以公文颁发天下,宣布了这一次抗倭战争的伟大胜利。】

【宁夏平定哱拜之乱,援朝抗倭之战和播州杨应龙之乱,被并称为“万历三大征”。】

【虽然从结果而言,这三场征讨大明都是最后的获胜者,但大明并没有因为获胜而取得什么好处。】

【尤其是抗倭援朝战争,更是给大明带来了极其严重的损害。】

一份来自太仆寺的奏折摆在了朱翊钧的面前。

“……先年库积四百余万,自东(朝鲜)、西(宁夏)二役兴,仅余四之一。”

“朝鲜用兵,百万之积俱空,今所存者仅十余万。”

随后闪过的,是邢阶和李昖的对话。

“大王,并非大明不想给你们更多支援。”

“如今大明辽左一路,困于征东之役。骡子、车子都已荡尽,民生嗷嗷,至有卖子而食者。”

【在这场战役之中,付出最为巨大的便是大明的辽东百姓。】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他们不但要提供最多的兵马和战马,还要全年无休地承担着给前线运输粮食的任务。】

【辽东、辽西一带的土地在数年的朝鲜战争中完全荒废,许多百姓无法承受之下要么逃入鞑靼、女真的控制地区求存,要么想方设法越过山海关逃往内地。】

【短短的几年时间,原本在朱棣迁都北京城之后逐渐变得繁华起来的辽东、辽西,又变回了两百年前那种荒无人烟的场面。】

【国库空虚,辽东辽西人口凋敝,女真崛起,矿税监让各地民怨沸腾。】

【此时的大明,许多臣民都非常疑惑。】

【他们清楚地记得,十七年前,从张居正治下转交给成年皇帝朱翊钧的大明,明明是一个极为繁盛富庶的国家,放眼望去都是盛世之景。】

【只不过短短十几年,甚至都还没有过去一代人,大明怎么会变成这个样子呢?】

【就在大明各种内部矛盾丛生之际,又有一件事情发生。】

画面中,一名老者非常安详地躺在床榻上,死了。

历朝历代的君臣观众们对于这名老者都不陌生。

他正是万历皇帝朱翊钧亲政以来,担任内阁首辅时间最长的大臣——赵志皋。

【赵志皋担任内阁首辅多年,虽然能力有限,但为人温和,不结党营私,不大权独揽,擅长团结同僚,总体配得上尽忠职守四个字。】

【在赵志皋执政时期,大明国本之争没有掀起太大的波澜,因为朱翊钧多年不上朝而极其紧张的君臣关系也有所缓和,大明各种内部矛盾虽然丛生但却被赵志皋压制住,甚至连宁夏、朝鲜两次大战都没有将矛盾引爆。】

【但等到赵志皋一死,新首辅沈一贯上台,局面就发生了变化。】

【沈一贯此人,工于心计,野心勃勃,喜好结党。】

画面中,刚刚上任的沈一贯环视一眼在场的心腹们,低笑一声。

“各位,从今往后,这大明就是咱们浙江人的天下了!”

众人闻言,纷纷露出笑意,谀词如潮。

沈一贯呵呵一笑,淡然道:

“正所谓,新官上任三把火。”

“本官想要树立威信,那么就得做出一些事情来,获得天下读书人的认可才行。”

“有了天下读书人和官员的信服,本官才好更好的安排你们的新位置。”

众人连声称是。

有人道:

“不知沈阁老打算怎么样让天下人心服呢?”

沈一贯沉声道:

“那自然就是——国本!”

一听到国本这两个字,在场所有人的表情都变了。

国本之争,对于万历朝而言,绝对是天下所有人都看中的事情。

这已经不是单纯两个皇子之间的争夺了,而是整个文官集团和朱翊钧,是皇权和臣权的斗争!

有人道:

“若是沈阁老能结束国本之争,的确是能够让天下人心服口服。”

“只是,想要解决此事恐怕颇为不易啊。”

为了这件事情,朱翊钧已经很多很多年没上朝了!

沈一贯嘿嘿一笑,脸上闪过一丝精芒。

“对别人而言,此事确实难办。”

“对本官来说,此事易如反掌!”

看到这里,贞观世界之中,李治心中不由涌起好奇,对着李世民开口问道:

“父皇,您觉得这朱翊钧能赢吗?”

李世民闻言笑了起来,道:

“为善,你觉得朱翊钧能赢吗?”

李治明显被噎了一下。

父皇怎么还把问题给丢回来了?

李治沉思片刻,不太确定地开口道:

“朱翊钧可是皇帝啊,皇帝想要做的事情,应该最终还是能成功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