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4章 斩草不除根,春风吹又生(1 / 2)

林雨柔刚开口便一盆冷水泼了下去。

在场之人纷纷变了脸色。

不妥?有何不妥?

在大秦之前,中原王朝的历代统治者对待异族俘虏极为残忍,要么将他们直接斩杀,使其血溅当场,要么将他们收为奴隶,任其受尽折磨。

然而,随着百家争鸣思想的涌现,无数大儒倡导的仁义道德观念如春风般吹拂,在社会上广泛传播开来。

这一思想体系如同一束耀眼的光芒,径直照亮了统治者的内心,深刻地影响着他们对待俘虏的态度。

在随后的各个朝代中,俘虏们的待遇得到了显着改善,他们不再被视为草芥,而是有了更多的尊严和生存空间。

尤其是到了大梁,更是提出了令人匪夷所思的优待俘虏政策和分配伴侣政策!

这一政策的背后,或许隐藏着大梁统治者的复杂心态。大梁十世代齐,其得国之路并不正当,正所谓越是缺乏某种东西,就越要强调它的重要性。因此,大梁的君王们基本上都将仁政作为主要的施政思想。

以文皇帝为代表的一批皇帝,自身文化修养极高,深受儒家思想体系的熏陶。

在实际的执政过程当中,他们尽力展现出友善的态度,去对待那些曾经的敌人—俘虏。

这种转变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历经岁月的沉淀和君王们的努力。

他们逐渐明白,仁义道德不仅仅是一种理念,更是一种力量,可以感化人心,赢得民众的拥护。

于是,他们以仁爱之心对待俘虏,给予他们温暖和关怀,试图弥补过去的过错,彰显自己的仁德。

在这一过程中,有多少俘虏感受到了活命的喜悦,有多少人因此重获新生,林雨柔不得而知,但可以想象,这些政策一定给当时的社会带来了积极的影响。

总体而言,大梁上至官员,下至百姓,在对待俘虏时,都秉持着平和与友善的态度。

大梁更倾向于在避免冲突的前提下解决问题,因为他们并不愿意主动挑起战争。

通常情况下,大梁的俘虏可以大致分为四类:第一类是企图分裂政权的政治人物,第二类是被抓捕的敌国文臣武将,第三类是农民起义军成员,而最后一类则是在边境地区蓄意扰乱政治秩序的少数民族和叛军。

对于前三类人,无需多言。对于那些妄图分裂政权的政治人物,大梁会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向他们阐述大梁的政治理念,同时许以高官厚禄,劝说他们归降,希望他们能够为大梁所用。

对于被逮捕的敌国文臣武将,大梁会展示出宽容和大度,给予他们改过自新的机会,邀请他们加入大梁,共同为国家的繁荣而努力。

而对于农民起义军成员,大梁深知他们是受压迫的群体,因此会以招安为主,尽力帮助他们解决问题,使他们成为大梁的一部分。

然而,对于周边的异族,情况就变得颇为复杂和诡异。

大梁需要谨慎处理与他们的关系,既要维护国家的稳定和安全,又要尊重和包容不同的文化和民族。

在这个过程中,大梁需要展现出智慧和耐心,通过外交手段和文化交流,增进彼此的了解和信任,以达到和平共处的目的。

大梁每次成功抓捕到异族俘虏之后,心中想到的第一件事竟然不是将他们斩杀,为惨死的百姓报仇雪恨,而是荒谬地幻想通过礼义廉耻来教化他们,让这些异族皈依中原儒教,从而改变他们的野蛮习性,变得知书达理。

为了让这些异族更好地学习中原文化,然后回去教化他们自己的族人,朝廷可谓是煞费苦心。

为了彰显自己的仁义,朝廷不仅需要负担这些俘虏的生活成本,甚至还要耐着性子派人去教习感化他们。

更离谱的是,朝廷还搞出了所谓的分配女伴制度,即给这些异族分发钱财和女人。

他们异想天开地认为,女人的温柔可以软化这些异族的杀戮之心,从而维持华蛮之间的安定。

这是多么可笑啊!面子是靠自己挣来的,岂是靠金钱就能得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