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5章 对于夫妻俩的政策,有人喜欢,有人生气(1 / 2)

时间过得飞快,眼看还有七天过年了。这日正是小年那一天,好多人家没有多少积蓄,还要把年过得像样一点。从进了腊月就开始准备过年的东西。

比如一个离西北八百多里地的一户农民家庭,用攒了好久的荤油,切了几片腊肉炒了一个大白菜,还有一盘大葱炒鸡蛋。外加两样自家腌的咸菜。再包一顿大萝卜油梭子馅儿的饺子。

一家人围坐在桌子边,看着有油花的炒菜,黄灿灿的鸡蛋,有肉味的饺子,竟然感觉这是无比的美味。一家人团团圆圆地过一个小年。期待灶王爷上天,多说说好话,保佑一家人来年在新的家中,能够过的富足,天天能吃得上饱饭。今年这个年是一家老小在家乡过的最后一个年。

他们是众多打算迁徙到西北的家庭之一,也是这些家庭的缩影。

因为这样非常困难的家庭,都想搬迁到边境去。那里给房子,给土地,孩子们可以学技术,也可以入学堂将来参加科举考试。

这个决定。已经是一家人反反复复商量的结果。与其在家里苦苦的守着那三亩薄田,过着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的贫苦日子。还不如闯出去,挣得一份富足的家业。

这些家庭都是听到那些从北边回来的老兵做了宣传之后,才动了心思的。原本他们也很犹豫,不敢相信那是真的

不久却发现,城门口贴着衙门下发的告示。写的内容就是如果有愿意迁徙到西北部端敬王封地的农户,可以得到的各种优惠。既然这件事情是真的,那些在家乡没有发展机会的农户们都动了心思。

因为正赶上过年,所以都决定在家乡过最后一个团圆年,告别家乡父老,举家搬迁到西部或者是北部。官府会给他们开官凭路引。

这些衙门之所以这么配合,是因为朝廷下发诏书,如果各地人口向西北部迁徙,每迁走一户,留下的土地可以充公。由当地衙门在卖给留在当地的农民。卖土地的钱就留作衙门的日常开支。另外,每迁走一户,给当地衙门补偿十两银子。

对于这些贫困地区来说,贫困人口迁走了,对他们就是减轻了压力。剩余的土地和奖励的银子可以作为府库私银,供衙门使用。这样的好事,衙门的官员当然愿意配合了。

这个方法也是厉莫寒想出来的。要想人家放人,促进人口向西北迁徙,就要给原住地的衙门一些好处。

事实证明,厉墨涵的这个想法非常可行。因为是官府承办的迁徙,所以会提前将要迁去的人口数量,每户的人员构成都登记在册。提前快马送到边关六州府。让当地的官府提前安排。

萧云嫣责成当地政府招揽工人,提前建房子。

新村庄建成一排一排的。单门独院。每一个村落特别规整。根据每个家庭的人口,确定三种户型。做成大中小三种院子。

肖云燕要求,每个标准大院子是主房六间,东西厢房各三间,倒座三间的青砖黑瓦四合院。院子里有一口水井。至少十六人以上的大家庭,才可以入住这样的大院子。

中等户型,主房四间,东西厢房和倒座各两间,就是一个小四合院。中间有一口水井。适合五至十五人的中等人口家庭入住。

还有一些小户型,四口人及以下的家庭,或者单身,只有主房三间,一个仓房构成的小院子。两家共用一口水井。

所有户型自家是没有菜园子的。所有人家的菜园子都在村子的两边。也是按人口分配,每人三分菜地。

如果想要饲养畜禽。那就在主房的后面,每家配备一个猪栏。鸡舍,鸭舍和牛棚。

基本家具和床褥全部配备好。几乎达到了拎包入住的标准。

一开始定建筑标准的时候,萧云嫣提出这个建筑标准,所有的人都惊讶了。特别是那些泥瓦匠和木匠纷纷劝说萧云嫣,这个标准太高了。在普通的农村,相当于小地主的家宅。

萧云嫣阐述自己的想法:“既然人家抛家舍业投奔到我们这里,自然要给他们家一般的温暖。虽然新家的标准有些高。就是因为这样,才会吸引更多的人来到我们这里。

没有人,大片的土地是荒废的。百业待兴,没有人口劳动力作为基础,也无法实现兴旺发达。我不差银子,既然做就要做到令人满意。”

可是当地的农户们有些眼红了。他们的房子虽然经过修缮,可是也没有新建的四合院那样气派。

萧云嫣并没有让他们失望。给他们的条件是,可以免三年税赋,个人家修建房子可以向衙门提出申请。 由官府指定的工人师傅们免费帮他们做房子。官府补助根据人口来定,每个人补助五两银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