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学艺显身手(1 / 2)

命运风水 用户淇淋 5355 字 1个月前

易万达见胡中原没有拒绝收徒,就直接了当地说了:“如果胡师傅不嫌弃的话,我家大儿子拜你为师,不知胡师傅意下如何?”

胡中原一听,是又惊又喜,这一惊,是因为胡中原非常佩服易万达,跟他打交道的人多得是,唯有这易万达是那种豪爽型,不对,应该是说,易万达会尊重人,很难得。这一喜就是,推荐的是他自己的儿子易隆平,在做课桌的时候,就瞧见这孩子蛮灵光,是个头脑聪明的人。

见易万达要把自己儿子介绍做徒弟,高兴得直搓双手:“你这是抬举我了,就看你家大少爷,他自己可否愿意哟。”

易万达顺势说道:“这样,我家大儿子也不小了,我也不能勉强他,如果他主动到师傅家,就是最好的证明。”易万达是把下一步都说到了。

因为在那个时代,拜师学艺,肯定是要走程序,第一步就是,拎着厚礼去师傅家,拜见师傅师娘,那行跪拜大礼是必须的,叫声师傅师娘,才算正式地做了胡中原的徒弟。

易万达与胡木匠聊着这个话题的时候,易隆平不在家里。待父亲易万达把这事说与儿子听的时候,易隆平自然满心欢喜,当即跟父亲商量着拜师的礼物之类什么的,这一对父子,礼节周到,并且是父子二人一起去胡中原的家里,正式定下拜师之事。足以证明易万达的为人处世非常地通情达理,会尊重人。

六十年代的拜师,还停留在最原始的拜师规矩,叫做三年义务,三年学艺的模式上。

就是说,正式拜师的最初三年,就是给师傅家里做长工一样,包吃包住包干活,没有工钱的。

但是,毕竟是新社会了,三年的义务,自然而然就不存在了,就只有三年学艺了。

这学木匠和学裁缝是一样的道理,如果师傅带着徒弟一直是在做手艺活,手把手,一对一的去教,不需半年,完全可以全部学会,剩下的就是自己慢慢地在实际操作中,积攒经验而已。

只需半年的学习过程,却要用三年来完成,无疑是,时间水分太多。师傅家里多一个不付工钱的劳动力,当然学艺就需要三年了。

这是老规矩,任谁都打破不了。

这易隆平学艺,赶上了新社会,免除了三年的义务,拜了师傅就开始跟着师傅闯江湖了。

所谓的江湖,无非就是方圆几百里的村庄,给别人家做些个木工活而已。

那时候的家具,桌椅板凳,结婚的新床,衣柜,盖房子等都离不开木工活,所以,乡邻四舍,总有人家请木匠师傅上门做木工活的,最大的生意就是给结婚的新人打新房的家具了。

师傅上门做活,易隆平就随时跟着,胡中原多了一帮手。易隆平又可以实打实学技艺。这就没有了传统的三年义务,直接上手学艺。

易隆平是幸运的。三年义务免了,多么宝贵的时间啊。

再说这胡木匠,也是没上过学读过书的人,但是,并不影响木工活的技能,就像乡村里的文盲大伯大妈们一样,虽然一字不识,但是,打起牌来,个个顶呱呱的。

这易隆平,脑子好使,跟着师傅,现学现动手做,进步非常快,远超了师傅的想像。

跟着师傅打下手不到半年,胡中原就给徒弟放假一个星期。

易隆平也遇到了好师傅。

放假,这可是绝无仅有的先例。

胡中原一来佩服易万达的为人,二是确实喜欢这徒弟,半年的相处,这易隆平很快就能看事做事,师傅指点起来也轻松,做起活来进度又快,当然收入也成正比了,所以,就开先河,给徒弟放假一周。

一听说放假,这易隆平毕竟还是个未成年的孩子,高兴得不得了,也是快半年没回家了。

师傅一说给他放假,归心似箭,立马小腿肚朝前,就往自己家里步行而来。

那时候都是步行。

一回到家里,与父亲母亲一阵热聊,晚上跟弟弟妹妹们有说有笑,不亦乐乎。

与他们家房子并排的有一位邻居姓袁的老奶奶,看见易隆平回家了,到了晚上,这位袁奶奶抱着一小捆木材棍棒到他家里来了,先跟易隆平的爹爹和娘打招,易隆平的娘好奇地问:“袁奶奶,您老抱着棍棒来,这是要做什么呀?”

袁奶奶笑呵呵地说:“我让你们家大儿子给我做一个饭架。”

易隆平的娘,可是一个明亮之人,听袁奶奶说让大儿子给她们家打个饭架,笑得不行,说道:“我儿子才学了半年都不到,这饭架可是一个考验技术哦活。他哪里会做啊。”

这袁奶奶却一副胸有成竹的样子。说道:“嗨,我知道你家大少爷会做这个。”

当娘的心里想,我儿子会不会做,我还不知道。这才拜师几个月,怎么可能做得出来,这可是木工活中的技术活,这位袁奶奶怎么这么相信自己的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