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92章 热情高涨的靠山屯(2 / 2)

“四百公斤,这也太夸张了吧!”

“这要是真能够达到四百公斤一亩的产量,用不了两年,我们家就能起新房了呀!”

“现在这日子真的是越来越有盼头了呀!”

李弘文扶着赵大山站在牛车上对着村口的村民们慷慨激昂的发表了一番言论,他在话里并没有说实话,把他准备让村里人干的事情说成了袁平对于村里人的要求。

村民们听到他的话也都是一脸的兴奋,他们兴奋的是这个亩产量居然比之前说的三百公斤还要多出一百公斤,这可是他们每年小麦最高产量才能达到的,现在居然轻轻松松的,因为一个人就可以多出这么多。

不少人都想象着这么高的产量,几年下来他们的生活会变得多么好。

而对于赵大山说的,让他们猫冬时候学习种水稻技术的事,没有一个人反对,都觉得很正常,甚至都有些迫不及待,毕竟学了这些东西就可以种亩产四百公斤的水稻就能够过上好日子,没有一个人会有意见。

赵大山借机把他跟李弘文两个人从书店买的书要拿出来,表示村里为了让大家能够更好的学习,又新买了几本关于种植水稻的书,让大家晚上的时候去大队部里头学习。

当天晚上大队部里人满为患,很多村民在吃完饭以后都自发的来到大队部进行学习,甚至来的晚的人都没有地方坐,只能站在后面听。

这个时候知青点的几个知青就用上了,作为村里文化程度最高的人,赵大山请他们在前面把书里的知识念出来给所有村民去听,去教大家书里的内容。

为此大队部专门弄了三个教室,大队部的两个屋子,还有大队部旁边一个人家的屋子。

可以说从今天开始靠山屯的这一年冬天就进入了一个全民学习的阶段,就连那些不太大的孩子们也都会跟着父母在晚上的时候来到大队部去学习。

看到大家伙学习情绪这么高涨,赵大山还专门让这些知青开了一个识字班,让他们在白天的时候帮着村里的人去识字。

这样的结果导致在后面政策发生变化之后,靠山屯的文盲率是附近十里八乡最低的,大多数人不管是岁数小的还是岁数大的,都认识字能自行看书。

不过这一切跟李弘文和徐婉晴的关系就不大了,在送走袁平以后的第三天,李弘文和徐婉晴两个人就踏上了回京城的火车。

本来他们就是准备这个时候回京城的,要不是因为袁平的到来,他们可能已经到达京城了。

“弘文,我觉得你真的太棒了,你可以说是用一己之力改变了整个靠山屯的风貌,靠山屯之前是什么样子我还记得,可这一年多的时间里头,因为你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