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二章(1 / 2)

养狼为患 青端 12157 字 1个月前

这一夜整个皇城都不太平。

天还未亮时,宁倦已经从半昏半睡转为了彻底昏迷,失去了意识。

大概是毒发后疼得厉害,即使已经陷入昏迷,宁倦的呼吸也不太平稳。

陆清则握着他的手,搂着这个已经比自己高大的少年,轻轻顺着他的背,安抚他焦躁不安的情绪与持续的阵痛。

待到宁倦的呼吸终于平稳下来,陆清则想要下床去换条帕子,给他擦擦汗。

方才一动,衣袖就被宁倦揪紧了。

即使已经失去意识,皇帝陛下霸道的占有欲依旧强得可怕,不允许陆清则离开自己身边。

陆清则不免愣了一下。

他知道宁倦的安全感一直很低,所以会不断地寻求他的安慰,想要贴到他身边,渴求温暖,已经变成高大挺拔的少年了,还显得黏黏糊糊的。

没想到低成了这样,离开一时片刻都不安。

他稍作考量,没有再离开。

虽然知晓堕入此间的除了他,还有段凌光,但萍水相逢,与多年陪伴是不一样的。

他看着宁倦长大,宁倦是他孤旅漂泊时的慰藉。

就像他不喜欢与旁人有过多接触,但能容忍宁倦,也只能容忍宁倦。

天稍亮时,陆清则轻轻放开宁倦的手,感受到少年轻微的阻拦意味,摸了摸他的脑袋:“你先睡着,我不会离开。”

他的声音十分温润,低低说话时有种哄人般的温和,宁倦像是被哄到了,乖乖放开了陆清则。

走出寝殿时,外面依旧有大批锦衣卫巡守,暗处也有暗卫盯着四面八方,守在寝殿外。

长顺坐在寝殿外,迷迷瞪瞪睡了一宿,听到脚步声传出来,扬起脑袋:“陆大人?您怎么出来了?”

见长顺想起来,又因为抱着腿睡了一宿,腿麻了,起身时哎哟了下,眼见着就要滑倒摔个屁股墩,陆清则眼疾手快,拉了他一把。

长顺莫名有些触动。

旁人都嫌阉人腌臜,若是郑垚或其他大臣在此,肯定只会冷眼看着他摔回去,就像附近这几个锦衣卫一般,虽都对他表面恭敬,但心底怎么想的就不一定了。

只有陆大人,从初见到现在,从未对他露出过一分一毫的异色,从始至终都将他当成个正常人看待。

“昨日陛下昏睡之前,有没有交给你什么?”

陆清则带着长顺走进寝殿里,回身看他。

长顺略微吃惊地睁圆了眼:“您怎么知道?有,咱家这就那给您看。”

说着,小步跑去寝殿内,在榻下的暗格里找出一道谕旨,递给陆清则:“这是陛下给您的。”

陆清则打开一看,半眯起眼。

“陛下说,若您问起,再将谕旨交给您,若您没问,就不必交予您。”长顺低着脑袋,“劳神伤身,陛下不想您过多劳神。”

陆清则反复看了几遍,摇摇头:“有什么劳神不劳神的,陛下就劳烦你多看顾了。”

长顺也不太清楚谕旨上写的是什么,见陆清则要离开的样子,瞪圆了眼:“您要去哪儿啊?”

陆清则道:“放心,我不出宫。”

他戴好面具,出了寝殿,看了眼守在外头的小靳:“小靳,带两个人,随我去文渊阁。”

小靳愣了一下,去文渊阁做什么?

他还以为陆清则会选择待在宫里。

一直守在宁倦身边,直至此事结束——这里是最安全的。

但思及郑老大说的话,他没有多问:“是!”

陛下昏迷的第二日,暂时罢朝,大权似有若无地又旁落回内阁。

天下皆知,内阁现在是姓卫的。

自小皇帝回京以来,内阁独掌多年的大权又被分了回去,许阁老不爽已久,几个阁老聚首在文渊阁议事,见冯阁老脸色紧绷着,他还来不及欣慰满意,便听到外面传来通传:“陆太傅到。”

许阁老顿时不悦地蹙起眉:“他来做什么?”

这些年陆清则低调得很,大概是为了配合宁倦,除非有急事应召,否则从不踏入,专心致志地当着他半死不活的病秧子。

陆清则不紧不慢地走进来时,几位阁老面色各异。

许阁老打量着他,嗤道:“陆大人不好好在乾清宫照看着陛下,来这边做什么?”

陆清则瞥他一眼,没有多言,张开谕旨,嗓音凉淡:“奉陛下谕旨代行奏对,诸位若无意见,从今日起,一切决策皆经由我手。”

谕旨张开,先入目的就是枚红印。

看清上面的字,连卫鹤荣眉梢都是一挑。

上面的确是宁倦的字迹——经过多年练习,陛下的字已经从爬到站,算得上赏心悦目了。

落款是许久以前的了,至少是在他们南下之前,寥寥几字,意思简单:若宁倦因任何缘故,暂时无法执掌大权时,由太傅陆清则摄政。

陆清则平静地接受一群人投来的各色目光,灼热的,冰冷的,恨不得他就地病死的。

虽然他对当权臣没有一丝兴趣,但现在宁倦得睡上几日,卫党又虎视眈眈,他至少得帮宁倦守着点好不容易夺来的一点权力。

许阁老年愈六十,乃是三代朝臣,是在座资历最老的一个,就算是崇安帝,不昏聩的时候也会对他多三分尊敬。

所以他对宁倦信服陆清则,一直很不服气。

凑近看清上面的字,许阁老的脸色立时沉了下去:“若老朽有意见呢?”

陆清则轻飘飘地略去一眼,嗓音里有不同往日的寒冽:“不尊皇命,不敬天子,诏狱的风冷,许阁老年事已高,应当也不想去体会。”

青年腰背笔挺,站在一众老臣面前,分毫没有怯弱,不似往日的低调沉默,隐隐显露锋芒,话中的意思很明显,且不留情面。

其他人被震慑住,察觉到陆清则不是虚张声势,纷纷沉默下来。

再怎么不情愿,这是陛下下的谕旨,公然违抗,反倒是给了陆清则处置他们的理由。

相比于其他卫党的不情不愿,卫鹤荣反倒想得更多。

都逼得陆清则出面了,看来小皇帝的情况并不算好。

依昨日太医院那边传来的消息,陆清则昨日进寝殿时,见到小皇帝的表现也不似作伪。

那么,暂时放权给陆清则又如何。

若是宁倦长久地那么睡下去,或者一命呜呼,又谁会在意一个已经不会再醒来的皇帝太傅?

况且陆清则就当真接得住这个大权?

卫鹤荣微微一笑:“陛下有命,臣等自当遵守,辅助陆太傅执掌国事。”

“那么,”陆清则与他视线对上,也弯了弯唇,“就请诸位坐回去吧,今日的奏疏,劳烦一一报上。”

见陆清则镇住了从昨日起就不太安分了的卫党一众,一直静默不言的冯阁老微微松了口气。

自卫鹤荣成为首辅后,除他之外,其余四位阁老,有三个都是卫党,剩下那个摇摆不定,鲜少发言。

他能稳住脚跟,已十分不易。

现在陆清则能加进来,自然最好不过。

内阁处理的奏疏十分复杂,上到军政大事,下到鸡毛蒜皮。

陆清则接过一封奏疏,是礼部发来,询问中秋宴的。

眼见着中秋将近,陛下却中毒昏迷,鸿胪寺和礼部一时为难,奏请询问中秋的宫宴是否还需如期举办。

陆清则提笔划过。

否。

国库空虚,从江右带来那点还不够塞牙缝的,况且江右百废待兴,此后还需拨款救助,与其拿银子开国宴铺张浪费,不如削减削减这种没必要的排场。

宁倦这一躺,八成要把中秋躺过了,也算是遂了他的意——毕竟小皇帝很不喜欢这种锣鼓喧天的热闹,每年都不情不愿地参宴。

下一封是从漠北传来的急报。

武国公史容风领军击退瓦剌,请求朝廷拨粮。

陆清则写下准字。

离原著里史老将军离世只有几年了,他不知道史容风是什么时候在战场上中的暗算,但显然史容风越早回京见林溪,越早给予宁倦支持越好。

卫鹤荣有五军营的支持,便已十分棘手,若是被逼急了,五军营攻入皇城,光锦衣卫的人手可不够看的。

手掌兵权才是硬道理。

得修书一封,随拨粮的队伍送信去漠北。

再下一封,又是鞑靼发来的传信。

信中言,鞑靼三王子乌力罕欲在今年秋猎之时觐见天颜,恳请大齐允许他亲自前来。

陆清则眉梢微扬:“这位三王子……”

上次宁倦的寿宴,送来小雪的就是他吧。

卫鹤荣闲闲道:“自七年前鞑靼可汗领兵进犯,被伤了一条腿后,鞑靼便由三王子乌力罕逐步掌权。”

冯阁老摸了摸胡子:“乌力罕幼时,曾随鞑靼可汗来过大齐,先帝特赐汉名‘宁修永’,取愿修两族永宁之意。自他掌权后,鞑靼便鲜少进犯,恢复了每岁朝贡,态度恭敬有加,比他那个不知天高地厚的爹知礼多了。”

陆清则听着冯阁老的话,扯了扯嘴角。

这个乌力罕可不是什么好相与之辈。

原著里,史大将军逝去后,压在头顶几十年的阴影散去,鞑靼立刻疯狂反扑,联合瓦剌南下进犯,朝中并无可用之人,还是宁倦亲自率军北征,将这群外族驱逐回了老家,却也因为这场仗,又添了暗伤。

而其中牵头的人,就是这个乌力罕。

往后乌力罕也必然会成为宁倦的心头大患。

他盯着这份上报,半晌,写下了“准”字。

旋即又是各地来奏,江右的奏疏也快马加鞭,今日送到了。

范兴言在奏疏上写,江右眼下洪水皆退,疫病已除,百姓正在重建家园,百废待兴。

陆清则正处理着,外头忽然又来了人,是从北镇抚司来的,陆清则颇为眼熟,是一个常跟在郑垚身边的镇抚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