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4章(1 / 2)

锦绣农门 寒小期 9455 字 27天前

对于老朱家的这俩孩子来说, 噩梦才刚刚开始。

别看温氏平日里永远都是一副抠门样儿,可在自家孩子身上,却极为愿意下血本。这不, 两只大肥鸡送过去后, 杨先生瞬间给俩孩子增加了学习时间, 还是特有的开小灶。事实上,杨先生不单每日下午都会给老朱家的俩孩子开小灶, 还听从了温氏的建议,每个月都来次小规模的考校, 又因为学生们的程度尚浅, 多半都是考校背书和默写。想也知道,跟别的孩子比起来, 每天都被迫“进补”的猪毛和灶台, 就这样稳稳的当上了村学的第一、第二名。

猪毛和灶台并不高兴。

相对而言, 灶台要更加不高兴一些。

“我娘都说了不用我去考秀才, 为啥我要跟着你一道儿用功读书?不是说好了认完字就去学打算盘吗?”灶台委屈成球,他本来就长得胖乎乎的, 又因为自打开始读书以后, 就少有玩闹的机会了, 瞧着要比原先白嫩多了。只这般,乍一看他就像个白白胖胖的大肉包一样,配上他那五官皱成一团的委屈劲儿, 像极了肉包包上的褶子。

“那你起码比我好啊, 我娘顶着个肚子还要每天晚间拷问我呢!”猪毛难道不委屈吗?哦不, 他觉得自己才是最惨的,每天回家后都会被他娘逼着念诵课文,还美其名曰是念给肚子里的弟弟听的。

猪毛:……

你当我傻吗?他都还没生下来,能听得懂?

眼下,猪毛唯一的期待就是他娘真的如愿生下一个聪明伶俐擅长读书的弟弟来。这样的话,他大概就能像他爹一样,放弃学业回家种地了。

这个愿望能否成真,到如今还不好说,不过可以确定的是。哪怕一切顺利,从弟弟出生到够年岁读书,没个七八年也不可能的。所以……

节哀顺变吧。

撇开这俩天天苦着脸不想上学的娃儿,老朱家其他人的日子倒是过得相当不错。

王香芹这边,自打第一只妊娠母猪顺利诞下仔猪后,之后陆陆续续的又有十来头母猪临盆。她原本就有经验,加上还有四郎等人帮她,以及系统24小时的全方面监控,使得所有的仔猪尽数存活。

这其实是非常非常难得的,别看早先说小鸡仔的孵化率只有七成,可别忘了,一只母鸡一年能产蛋三百余枚,基数大了,就算成活率不算特别高,到最后活下来的鸡们数量依然会相当庞大。可猪不同,一头成年的健康母猪一年最多也就是两胎,按照平均产仔十只来算,哪怕是百分百的成活率,那也不过才二十只。但事实上,要做到百分百几乎是不可能的,哪怕是王香芹上辈子刚接触养殖业时,能做到九成的存活率就已经算是幸运的了。

幸好,这辈子她不单有系统的帮助,还多了上辈子多年的养殖经验,那些宝贵的经验才是让她的养猪场蓬勃发展的重要原因。

当然也少不了家里人的支援,要知道她上辈子在刚接触养殖业时,完全是一个人操持所有事情,里里外外全都是她一人,身体方面的劳累还不是最麻烦的,更烦的是心累。有时候,妊娠母猪会在半夜里发动,她哪怕提前知晓了预产期,也不敢沉沉的睡去,稍有动静就要急急赶来,一个人陪伴在母猪身边,帮其接生、清理等等。

偏生那时候,她失去父母也没多长时间,那种孤立无援的感觉,哪怕耳边会响起系统的提示音,依旧没办法给她安全感。

万幸的是,这辈子她的身边多了很多愿意陪伴她的人……

只这般,待春耕开始时,猪舍里多半的妊娠母猪都已经平安产子,唯独只有五头母猪,是在新年才发觉得妊娠成功。王香芹随时都在对猪们进行相对应的调猪栏,刚查出喜讯的母猪们去了已经空了的妊娠母猪舍里,而临盆成功进入产后阶段的母猪们则都是单独的一个猪舍,也不能完全算是单独,因为初生仔猪们是离不开母猪的。

幸亏王香芹早有准备,早在去年年底前就对猪舍进行了扩充,眼下倒是还有空余,不过就目前这发展情形来看,只怕在秋收之前还要扩充。

王香芹也想好了,下一回扩充的话,她就要安排一个全新的妊娠母猪舍,毕竟一个养猪场要发展,母猪才是至关重要的。到时候,成年公猪的数量一多,却是可以贩卖掉,不过这估计就要等年底甚至来年年初了。

她在这头忙活着,家里其他人比她更忙碌。

春耕秋收永远是庄稼人最为在意的时日,哪怕春耕不像秋收那般需要赶时间,那也是极为忙碌的。尤其今年不比前头几年,老朱家在去年秋收之后,买入了不少田地,除了一部分土质不太好的宅基地外,也有买入一些不错的水田旱地。早先,三十亩地尚且需要全部的壮劳力投入进去,如今就更不用说了,连许久未曾下地的朱母等人也跟着下地去了。

妯娌里头,王香芹是不需要下地的,事实上她白瞎了两辈子都是农村的出身,压根就不会种地。加上猪舍这边离不开人,朱母索性就不管她了,还让四郎抽空帮一把。除了王香芹之外,也就温氏不用下地了,可她还是得干活的,家里的饭菜由她来做,田氏因为要刺绣的缘故,也不能做粗活,就调她去喂鸡,只因这个不用伤手。

可怜宁氏和牛氏,就没借口了,只得硬着头皮下地干活。唯一庆幸的是,春耕的强度到底是不如秋收的,加上重活儿男丁们都包了,她俩做的还是一些比较轻松的活儿。

再怎么轻松,等熬过了春耕,所有人还是累得不行。除了温氏,她把自己养的白白胖胖的,明明肚子才三四个月大,瞧着已经挺高了,脸颊也红润得很,看着气色相当不错。

虽说朱家一贯人丁兴旺,各房的子嗣都不少,可他们这一房,看着子嗣确实挺多的,仔细一算却远不是这么一回事儿。

猪毛和灶台是家中唯二的小辈儿,可别忘了,再往上一辈儿是朱大郎他们六兄弟,撇开尚未成亲的六郎不算,已经成亲的五兄弟中,唯独只有大郎、二郎有后,别的三人完全没消息。可就算是大郎、二郎好了,其实成亲已经好多年了,猪毛翻过年虚岁都八岁了,灶台只比他小了半岁。这么一算,他们这一房的孩子确实是太少了。

这也是为什么温氏那么爱作幺,朱母十分看不惯她却还是不得不纵容她的原因。

人嘛,穷的时候就忙着赚钱养家糊口,略富裕些了,自然就盼着人丁兴旺了。眼看其他儿媳没怀孕,温氏也是好不容易才怀上的,哪怕再瞧她不顺眼,朱母还是忍了。

忙过春耕后,朱母对家里活计进行了重新分配。

其实,不管怎么分,王香芹的活儿是不会变的,她能把自己的猪舍管理好就已经不错了,确实没有余力再做其他的事情了。倒是对于家里的小食摊儿,她在春耕之前就同朱母提了一嘴,也告诉了二嫂宁氏,等地里的活儿结束后,朱母也将最终的决定告诉了家里人。

王香芹的建议就是烧烤,其实不一定非要烤羊肉串,别的肉也使得。至于方法,她上辈子倒是也跟着大学同学一道儿玩过沙滩烤肉,当然那时候肉是直接买腌制好的,调料也是现成的,比起动作能力相当不足的大学同学,她勉强还能称得上“烤肉高手”。

不过,她这个烤肉高手,在简单的演示了一遍如何烧烤后,宁氏就立刻学会了,且一上手就把她秒成了渣渣。

春耕前没空去收整羊,因此是用杀了只鸡做示范的。烤鸡翅、烤鸡爪、烤鸡肉串、烤鸡心、烤鸡架……

烧烤最大的难度在于火候的掌握,不过这对于宁氏来说,压根就不是问题,她好似无师自通一般,就掌握了各个部位的肉类该有的火候。可惜的是,当时家里只有盐巴,其他人吃着味道是不错,王香芹却颇为遗憾,她还是认为烤肉跟孜然是分不开的。

待春耕一结束,宁氏就将她那套鲷鱼烧工具转手租给了娘家人,她本来是要卖钱的,可她娘家人哪里来的钱?所以就改成了租赁,她按旬收钱。除了工具的租金外,还有加盟费用、分红钱。本来,朱母还担心宁氏偏向娘家人,结果等宁氏说完之后,朱母特别感概,觉得老宁家啊,真的是太惨了,唯一一个带脑子的给嫁出去了,鸡贼到半分好处都不叫娘家人沾。

不过,牛氏那边还是继续摆摊儿的,即便鲷鱼烧赚的钱不多,在没找到下一个背锅侠之前,牛氏仍旧出摊。又因为牛氏这个人比她表姐宁氏老实太多了,完全不用担心她抠下钱来,朱母就让五郎陪同一起,不会做吃的也算不清楚钱,那还能连打蛋和打面糊糊都不会?真要是不会,干脆打死你算了。

朱母选择继续跟宁氏合作,她算是明白了,五个儿媳里头,兴许脑子最灵光的是当属四郎媳妇王香芹,问题在于王香芹这人太稳了,压根就没想过要赚快钱。再说了,猪舍就在隔壁呢,王香芹也没宁氏那么鸡贼,跟娘家那头的关系也不太好,完全不必担心她有外心。

而宁氏……

想起宁氏曾经跑去算过命,那什么刘神仙说过了,宁氏就是个发大财的命,天生的命里带财啊!朱母觉得自己不多盯着一些肯定不行,再说也不单是盯着宁氏,这不是跟着宁氏有钱赚吗?

等听王香芹说了其他调料的事儿后,朱母就让已经闲下来的二郎跑县城,到处问问看,有没有其他的配料,各色都买一些回来,包括那些在药铺里卖的调料,一并都想法子弄些回来。又跟宁氏亲自出马,去附近的村子庄子上收整羊整猪,趁着如今天气还算太热,可以先收回来,收拾干净后腌起来,回头等到了赶集日,赶着牛车去卖烧烤。

剩下的田氏还得继续刺绣,再说家里也不能没人,不然就温氏顶着个大肚子,王香芹见天的往猪舍里蹲,真要有啥事儿时,连个喊人帮忙的都没了。

匆忙安排妥当后,朱母也意识到屋前屋后那么多活计,就凭眼下这点儿人肯定是忙不过来的。她也特地跑了一趟朱家长房,找了同她关系最好的长嫂,借了两个媳妇。对了,顺便也告诉她,赶紧来捉猪崽子吧,再晚一些的话,就赶不上年底出栏了。

春耕结束后第三天,王香芹卖掉了两头小猪崽,这是她继公猪配种后,首次拿到钱,很痛快的交了一半给朱母。

朱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