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这是我记的账。我跟村长签的合同是两万,但每年除了这两万,我还要单独给他两万‘好处费’,不然这地就包不成。钱都是给的现金,没条子,但我每次都记下来了。”
真相,在这一刻昭然若揭。李大壮利用手中的权力,将本该属于集体的四万元收入,通过一份阴阳合同,堂而皇之地将其中一半装进了自己的口袋。而这,还只是开始。
随着调查的深入,更多惊人的事实暴露出来。原来不只是虚报农机补贴,李大壮在土地承包上做了无数手脚。他像一个贪婪的棋手,把村里的土地当成了自己的棋盘,肆意挪动、侵占。
他把村里一些闲置的、位置偏僻的土地,甚至是一些山坳里的边角料地块,总共凑了上百亩,都以极低的价格,甚至无偿地登记在自己合作社的名下。这些地,在台账上,被冠以“试验田”、“育种基地”等各种高大上的名目。
而实际上,这些地要么就一直荒着,长满了半人高的杂草,成了野兔和蛇的乐园;要么,早就被他口头许诺,私下里包给了别的农户耕种,租金直接进了他个人的腰包。
这样一来,他就完成了一个“完美”的闭环。
一方面,他利用登记在合作社名下的这些土地,特别是那些被他凭空捏造出来的“开垦地”,名正言顺地向国家套取各种名目的种植补贴、良种补贴、地力保护补贴。国家的惠农资金,就这样源源不断地流入了他的私人账户。
另一方面,他又将这些土地的实际使用权进行二次“变现”,通过转包或者收取“好处费”的方式,再捞一笔。他就这样,稳稳地坐在中间,一手托两家,两头赚钱,吃得满嘴流油。
当林纾和专案组的同志们,拿着测绘仪和台账,一亩一亩地去核实那些“问题土地”时,他们亲眼看到了那些被谎言掩盖的真相。
他们看到,在账本上被标注为“高产玉米示范田”的地块,实际上荒草丛生,土地板结得像石头一样。
他们看到,那片被李大壮说成是“中草药种植基地”的山坡,承包给了一个远房亲戚,种的却是最普通的红薯,而那微薄的租金,从未入过村集体的账。
他们还遇到了那位被“承包”了村南鱼塘的老赵。老人一提起李大壮就气得浑身发抖,他告诉调查组,李大壮当年以“统一规划”为名,强行将他家的鱼塘和周边的土地“流转”进合作社,每年只给他几千块钱的补偿。而李大壮转手就用这片地,编造出“荒滩开垦”的功绩,骗取了数十万的国家补贴。
随着对土地问题的深挖,李大壮构建的贪腐王国,其地基已被彻底动摇。然而,专案组并没有就此停手。他们像经验最丰富的矿工,顺着裸露出的矿脉,继续向黑暗的深处掘进,决心要将整座矿山都挖空,不留一丝残余。很快,他们就发现了比土地问题更加荒诞、更加明目张胆的“幽灵”。